“嗨,大家好,我们新推出了《家庭手册》公众号,一家人一辈子的健康家庭手册,旨在为大家分享亲子育儿/健康养生/科学教育。欢迎大家关注我们,并提出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。
中药材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,扶正祛邪,消除病因,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,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,是因为中药材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,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特性、作用,才能达到治病救人、养生强健的目的。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中药的“四性”和 “五味” 指的是什么吧!
01
中药“四性”指的是什么?
“四性”又称四气,即寒、热、温、凉四种不同的药性。“四性”是从药物对机体作用所发生的反应中概括出来的,是与疾病的属性、寒证或热证相对而言,由药物本身的功能来决定的。
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中指出“药有寒热温凉四性”“疗寒以热药,疗热以寒药”,指出了以病症寒热作为用药依据的基本治疗原则。中药中的寒凉与温热是绝对不同的两类药性,而寒与凉、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异。寒性较小的即为凉性,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。其实,除了寒、热、温、凉四性之外,还有平性,即寒热之性不很明显,作用比较平和,既可用于热证,又可用于寒证。
治热证的药物性属寒凉,治寒证的药物性属温热。温热性的药物能升提阳气,增强人体机能活力,具有温里散寒、助阳益火、活血通络、行气解郁、芳香开窍等作用;寒凉性药物能减弱人体的机能活动,或降低人体病理性的机能亢进,具有疏散风热、清热泻火、凉血解毒、平肝潜阳等作用。
02
中药“五味”指的是什么?
中药的“五味”,是指其具有辛、酸、甘、苦、咸五种味道。中药的“五味”有两种意义,一是指药物本身的滋味,二是指药物的作用范围。实际上,中药的味道不止五种,有些中药还具有淡味和涩味,但“五味”是中药最基本的五种味道。所谓“五味入五脏”,即酸入肝,甘入脾,苦入心,辛入肺,咸入肾。
辛味药。“能散能行”是指其具有发散、行气、行血的作用,用于治疗外感表证、气血瘀滞等疾病。所谓“辛散”,指辛味药(如麻黄)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外感性疾病;“辛行”是指辛味药(如木香、川芎等)具有行气行血的作用,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疾病。
酸味药。“能收能涩”是指其有收敛、固涩作用,可治疗虚汗、久泻、尿频及血证。另外,酸味药有生津、开胃、消食的作用,可用于食积、胃阴不足等。
甘味药。“能补能和能缓”是指其具有补益、和中、缓急等作用,用于治疗虚证、脾胃不和、拘急疼痛等。所谓“能补”,是指甘味药多具有补益作用,主要用于体质虚弱的疾病;所谓“能和”,是指甘味药具有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等作用;所谓“能缓”,是指甘味药具有缓和内脏及四肢拘急疼痛,缓和药性的作用。
苦味药。“能泻能燥能坚”是指其具有泻下、燥湿和坚阴等作用。所谓“能泻”,是指苦味药具有通泻、降泄、倾泻的作用,主要用于热结便秘、气逆咳喘、热盛心烦等疾病;所谓“能燥”,是指苦味药具有燥湿的作用,主要用于寒湿或湿热性疾病;所谓“能坚”,是指苦味药能泻火坚阴,即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。另外,轻度的苦味还具有开胃作用。
咸味药。“能下能软”是指其具有润下和软坚散结的作用。所谓“能下”是指咸味药有润下通便的作用,可以用于大便干结;所谓“能软”,是指咸味药有软坚散结的作用,用于治疗痰核(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)等疾病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真相网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评论跟贴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