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16年起,国家旅游局就已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,改变了过去以景点景区为主的发展思路。与景点旅游模式相比,全域旅游有哪些不同?
一、从“观光式”到“体验式”,旅游市场需求发生变化
过去,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面对的是旅游资源有效供给的不足,仅靠旅游景区支撑,造成了热门景点游客过度聚集。每到节假日,热门景区人满为患,这也给景区带来了很大的管理负担。
地方政府也开始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战略,突破了传统的以各景点为主的旅游发展模式,通过优化城市旅游资源,打造智慧型全域旅游,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,从而实现旅游变革。
同时,随着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迅速提升,自由行逐渐成为主流的旅游方式,人们对旅游的期待也不断提高。游客出行更加注重体验当地文化与生活方式,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怎样的收获,景点线路不再是唯一的选择。
二、从“门票经济”到“产业经济”,打破景区内外的二元割裂
长期以来,很多旅游景区仅以单一的门票作为景区的经济来源,价格执行方式多是一日单次有效,这就限制了很多游客的游览时间,只能参观主要的标志性景点,想要再次进入景区又需重新购票。对于游客来说,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。
所以,从“景点旅游”到“全域旅游”要实现几大转变,其中就包括: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的转变,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。这为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。
想要打造产业经济,就要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,旅游资源不仅存在于有形的游憩项目,还体现于能产生休闲心理、旅游体验等精神层面的无形的活动或资源内容,比如生活方式、文化氛围等。鼓励大力整合区域内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新资源,发展旅游新业态,有效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,拉动游客的多元化消费。
三、从“以点带面”到“以面育点”,促进旅游要素在全域范围内流动
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,突破以原有景区景点为重点的产业空间布局,统筹规划全域旅游资源配置,形成点、线、面相互关联、实现多规合一,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,旅游监管全覆盖,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。
对于产业发展来说,全域旅游战略对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,如道路交通、餐饮供给、信息通讯等带来全方位的考验,以景区为核心的“以点带面”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为“以面育点”的模式。
旅游发展在新时代就慢慢承担经济增长的新使命,各个区域决策人需要从战略全局上重新思考与谋划旅游发展新理念、新模式,获取更加强劲的动力源泉,释放旅游综合功能。而巨有科技也一直致力于全域旅游、区域旅游发展、乡村旅游规划、景区提升规划等工作的研究与实践,为涉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真相网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评论跟贴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