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,只对司马南评价莫言文学观这一件事,发表我个人的一些看法,并不针对司马南本人。所以,不是对人说三道四,而是对观点有一说一。事情的大致情况如下。网上流传一段视频,表达莫言对文学创作的见解:
01怎么理解莫言这句话莫言所说的文学的真实,该怎么理解?是不是作家采用了变形、夸张、甚至虚幻的想象,就不真实呢?文学的真实不等于现实世界中你所认为的真实,比如眼见为实。文学的真实,是一种艺术的真实,是作家经过艺术思考和艺术加工,把他所理解的世界真实面目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出来。比如,蒲松龄写的《聊斋志异》,里面塑造了很多狐仙鬼怪的形象,这些都是真实的吗?当然不真实,它是作家的想象产物。但它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,却是真实的。又比如《西游记》,孙悟空、猪八戒、沙和尚,取经路上的众多妖怪,还有天庭上的玉皇大帝、观音菩萨、如来佛等等,这些是真实的吗?你也许会说,现实世界中哪有啊?可我们为什么还是喜欢看《西游记》,而且觉得很鼓舞人心呢?因为它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界、人类与各种艰难困苦的斗争精神是真实的!用一句话说,这样看来,司马南评价莫言的文学观,就有问题。
02司马南的评价存在2个错误第一,断章取义如果你能完整看一看莫言关于“我对文学有一种偏见”的视频,你会发现,莫言所说的“文学要揭露现实阴暗面”,有一个前提:作家要敢于讲真话。什么意思?莫言认为,作家创作文学作品,要把社会现实最真实的一面揭示出来。怎么解示?描写好人好事,描写社会上特别正能量、特别美好的一面,如果能揭示出一种真实,可以吗?当然可以。比如,路遥创作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塑造了孙少平、孙少安、田润叶、田晓霞等一批优秀的平凡人物,他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。你看,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,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。这样的精神,对底层奋斗者而言,无疑具有“灯塔效应”。有人说,这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。所以,这样的赞歌,这样的描写,也能揭示出一种真实。换句话说,莫言的发言,并不否定文学创作通过“唱赞歌”来反映现实。关键就在于,作家“唱赞歌”,唱的是什么样的赞歌,有没有反映文学意义上的真实。用一句话说,通观莫言的发言,可以知道莫言赞许的是文学创作应该反映真实。至于是描写黑暗,还是唱赞歌,这不是重点。司马南抓住莫言发言中的一句话,不顾前言后语,就对莫言的文学观妄加指责,这就是断章取义。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,脱离说话者当时的完整语境,然后片面地理解别人的话,难免会发生误解甚至曲解。举个例子,我站在电影院门口说,今晚的动作片电影真好看!但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地说,余老诗说只有动作片电影才是好看的。你觉得,这是谁的问题?
第二,偷换概念司马南一不小心把莫言说的“偏见”等同于“全见”。什么意思?莫言说,我对文学有一种偏见,那就是好的作品要揭露现实的阴暗面。你看,莫言明明说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偏见,也就是说莫言心中知道除了揭露阴暗面还有其他形式也能反映真实。可司马南呢?画了一个等号,“莫言的偏见”等于“莫言的全见”。把偏见等同于全见,然后加以评头论足,这就是偷换概念!这就好比,你说,我对蔬菜有一种偏见,我觉得萝卜特别好吃。然后,你的邻居听到这句话,就说你怎么不懂得青菜也很好,芹菜也很好,花菜也很好。你的邻居把你的偏见等同于全见。其实,你当然知道蔬菜中的芹菜、花菜都很好,甚至还知道鸡鸭鱼肉都很好。偏见,其实是一种偏好。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,这是一种审美选择,而不是全部观点。一位优秀的作家,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选择,而不是抱着一种“大而全”的观点,去讨好满世界。讨好满世界的作家和作品,很难创造独特与深刻;书写与众不同和洞见,才能讨好一部分人和一部分世界。这也是我的偏见!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真相网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评论跟贴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场。